
老会战张振民
口述人:张振民,1947年1月生,牡丹江市穆棱市人,中共党员。
人物简介:1964年,从牡丹江市穆棱招工前来大庆参加石油会战。会战期间,在会战指挥部总机厂当通讯员。1966年3月,调往1205钻井队工作。1973年3月,1205钻井队第12任指导员……
采访时间:2025年6月23日下午1时。
采访地点:创业七社区。
1964年,初中毕业,正被父母和领导催促着尽快上山下乡的张老,得到大庆油田前来穆棱招工的消息。家里一商议,最终决定走了招工这条路。
6个月的教导队生活,让性格开朗、做事稳重、机灵肯干的张老从100多人中崭露头角。所以,在分配单位时,张老没有和众多队友一样下到车间,而是留在了总机厂的厂部,在领导身边当上了一名通讯员。
他这个通讯员不光要帮领导收发信件、报纸,端茶倒水、打扫办公室卫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每天半夜11点,骑上自行车,把总机厂一天的生产报表,准时送到二号院的总调度室。
1966年3月,会战工委向战区各单位提出了机关领导革命化的号召,战区包括张老在内的16名通讯员、服务员一分为二,被重新分配到了钻井指挥部的1202和1205两个标杆钻井队,张老从此与1205钻井队结缘。
有幸分进标杆队
1966年3月21日,张老和其他7位“新人”被解放车迎进1205队。
张老说:“那时候我年轻,只知道1205队是铁人王进喜曾经带过的标杆队,并不完全明白身在标杆队与其他单位有啥不一样。两个月后的一件事儿,让我体会到了身在这个光荣集体的个人荣誉感。
“1966年5月3日下午,1205队接到通知,要求我们立即动身前往1202队的钻井现场。当我们整队到达时,才知道有外宾来参观。这对1205队的老职工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可对我这个新人来说,却感觉非常荣幸。
“不多时,几辆面包车从远处驶到我们身边停下。车门一开,我就听到有人惊呼:‘周总理,是周总理来了!’周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外宾走出车门,向我们频频招手。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周总理离得如此之近。
“听会战工委的领导介绍我们两个队当年都要打井5万米时,周总理非常高兴,对大家说:‘如果每个队打井上5万米,国务院要鼓励你们。’
“周总理登上钻台,观看铁人老队长起钻、下钻和接钻杆等操作,走下钻台时,还不忘对铁人老队长说:‘你们两个队双双登上10万米高峰要告诉我,给我发电报。’
“还有一件事儿,让我更觉得自己身为1205队人的自豪和光荣。
“在会战后期,许多单位只有班组才有一套《毛泽东选集》时,1202、1205队已经让人羡慕得人手一套,而且《矛盾论》《实践论》的单行本也是发到了每个人。虽然当时读不太懂,需要在每次政治学习中听指导员讲课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但这种有别于其他单位的特殊待遇,还是让我对1205队的这个身份倍加珍惜?!?/font>
偷骑“小黑兔”惹祸
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里,有一台铁人的座驾“小黑兔”,张老和它之间有个小趣事。
张老说:“那时,铁人老队长已经是钻井二大队的大队长。因为工作关系,仍时常来1205队摸情况,现场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那是个夏天,他骑着‘小黑兔’来队部时,没有熄火。我和技术员小金对老队长的这台摩托车挺好奇,正好没熄火,就想骑着它在草原上兜一圈。没想到我们两个生手把摩托车骑跑了,可骑出很远因操作不当熄了火。
“这下我俩知道闯祸了,老队长没把摩托车熄火,一定是还有急事要办,回头他一找,车没了,不得发火呀!可是我俩怎么捅咕,摩托车也发动不起来,我俩只好耷拉个脑袋,推着摩托车往队部赶。
“老远就看到老队长,站在队部门口四下张望。我俩的心一下子又悬了起来,看样子一顿骂是躲不过去了。
“可是让我俩没想到的是,老队长并没有骂我们,而是笑呵呵地说:‘你俩对摩托车感兴趣呀?今天我有事儿,改天有时间,我教你俩骑?!低昃推锷夏ν谐狄涣镅痰刈吡?,这才让我俩松了一口气。
“老队长对年轻人爱护有加,队里有个小青年在挖蹦绳坑时,镐头刨伤了脚。这事儿让老队长知道,他没有批评这个小青年,而是找到他的师傅,劈头盖脸地批评说:‘你是怎么带徒弟的?怎么把他弄伤了呢?父母把孩子交到我们手里,我们得爱护他们,把他们照顾好是你的责任……’
“老队长出了事情,不批徒弟批师傅的做法,让我受益匪浅,在日后当上1205队的指导员,我也套用老队长的做法。实践中,我认识到,年轻人做错了事儿,你要直接批评他,一旦说不服他,他会结疙瘩,不服气。你要是因年轻人的错去批评他师傅,情况就不一样了。这种隔山打牛式的批评方式,会让年轻人觉得师傅代他受了过,出于心疼师傅的角度,年轻人更容易服气认错?!?/font>
铁人捡回烂豆角
铁人对浪费现象深恶痛绝,每次看到食堂管理员不珍惜粮食、蔬菜,把还能吃的东西当垃圾扔,就气得要说上几句。
张老说:“那是1969年夏季的一天,老队长像往常一样来队里巡查。当他走到食堂的下风口时,发现墙边扔着一堆烂了表皮的豆角。他蹲下身,拿起一根烂豆角,用手一挤,出来的豆是好好的。他抓了豆角找到炊事员,对他说,豆角外皮烂了,里面的豆是好的。这么扔了多可惜。这些豆角都是家属老大姐们辛苦种出来的,如果让她们看到我们这么糟蹋东西,该有多伤心??!炊事员也觉得理亏,自己把那些豆角又捡了回来,把豆挤出来,给大家做了顿豆菜。
“老队长不但关心生产,也关心我们的生活。为了把队里的生活搞好,他组织队里的同事,用废油管焊了个可移动的猪圈,每逢节假日和获得了新成绩,都杀头猪,让全队职工吃顿红烧肉。
“大家都知道,我们打完一口井,井队要搬到下一个井位。作为整体搬迁的一部分,这个移动式猪圈一直跟着井队一站站地走。”
井队搬家丢套筒
你知道铁人当年从玉门带来的三个物件是什么吗?
张老说:“摩托车、羊皮袄和烟袋锅套筒钣手。
“前两个不用说,单说这个烟袋锅套筒钣手,是从美国进口的钻井专用工具,钢性好,很实用,是老队长最喜欢的物件??墒?,在一次井架整体搬家时,把这件东西给丢了。
“烟袋锅套筒钣手归外钳工管。到了新井位,外钳工对管理的工具进行清点时,才发现它不见了!大家都知道这是老队长的心爱之物,更重要的是钻井工作中,它是不可缺少的实用工具,丢了它怎么向领导交代呀!为了不耽误生产,全班同事决定在第二天上班之前,找回烟袋锅套筒钣手。
“当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全班职工打着手电,沿着井架搬迁的路线地毯式寻找,最终在一处土堆边找到了它。
“原来是井架整体搬家,烟袋锅套筒钣手被遗落在钻台上。等到井架过土堆时,由于颠簸,烟袋锅套筒钣手从钻台上掉了下来,由于天黑,谁也没有注意到它,才弄得大家一场虚惊?!?/font>
被任命为指导员
1973年3月,张老接替马继瑞成为了1205队第十二任指导员,与高金颖队长搭班子。
张老说:“会战传统中有‘工人身上有多少泥,干部身上也要有多少泥’的说法。老队长也说:‘我虽然当了干部,但仍是个钻工。’这些话不但记在我们心里,也实践在我们的工作中。
“我记得1973年的夏季,队里在一次立井架时,我发现井架上的天车头还没有安装。当时井场上的人都在忙,我和高金颖队长就自己动手,去抬这个200斤重的天车头。
“我俩一人抬一头儿,高队长当年个高体壮,我比他矮,抬这么重的东西有点失衡。等我们俩吃力地把天车头安装好后,高队长才觉得在抬天车头时闪了腰。这事儿过了很多年,我听高队长讲,他的腰间盘突出,就是那次抬天车头闪了腰留下的后遗症?!?/font>
红色传承
一代人的风华

讲述人:张浩(张老的女儿)
父亲的嘴边常念叨这样一句话:“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彼嫡饩浠暗娜耍褪翘送踅?。这也成了父亲一生的座右铭。
他非?;衬詈屠隙映は啻λ暝碌愕危浅W院涝谀歉龃蠡嵴降哪甏?,自己加入到1205队这个光荣的集体,而且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了老队长“日上千,月上万,一年钻它十几万”的临终遗愿,也替老队长看到了经过三代人的努力,1205队终于实现了冲出国门,把井打到国外去的奋斗目标。
这就是那代人的风华,没有什么索取,一心一意为了甩掉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记者: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