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会战姚元弟
口述人:姚元弟,1946年8月生,安达人,中共党员。
人物简介:1964年4月,从安达招工来到大庆,会战期间在采油九矿机关当通讯员、采油工。
采访时间:2025年7月2日下午2时。
采访地点:创业八社区。
这次采访,有个意义重大的小插曲。
在采访之前,老会战姚元弟夫妇将两面国旗捐献给创业八社区。
国旗暗红色的外包装装帧考究,内有国旗护卫队照片、国旗和一副白色手套。
姚老说,这是老两口在参加一次重要活动时获赠的,已经珍藏了20多年。
在党的生日之际,姚元弟夫妇捐出这两面国旗,想要表达对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偷”户口报名来大庆
在没有招工来到大庆之前,姚老对油田当时的艰苦生活是了解的。因为他的父亲曾在萨尔图粮食局工作,安达与萨尔图的距离又不远,刚上初中的他,时常坐上市郊车来到萨尔图,一来,看父亲;二来,逛风景。
在铁西的商业街上,姚老总能遇到三三两两穿着蓝工服、购买日用品的石油工人。
其实,姚老对石油工人并不陌生,安达当年是石油会战首脑机关的短暂居住地,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的石油工人,曾让他的家乡热闹了一番。
火车站里,一车车的物资卸了一站台。平日里冷清的大车店,一下子就住满了人。当年,石油会战总指挥部所在的北三道街和四道街,更是人流如织。
姚老说:“与这些来安达的外来客接触多了,总觉得他们身上有一股子说不出来的劲儿,那种看上去就能干得了大事的劲儿。从那个时候起,我对大庆油田、对这些石油工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感。
“1964年4月初,初中刚毕业的我,就听到大庆油田来安达招工的消息。我是想去报名的,可报名要求带户口本。这就意味着过不了父母的关,我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我试探着和父母聊这个话题,反对的声音是激烈的。正因为父母了解油田的艰苦情况,才不愿意让我这个独生子去受那份罪、遭那份苦。
“招工的名额只有46个,看着同学们踊跃报名,截止的时间又一天天临近,那种焦急的心情让我不得不另辟蹊径。
“那个年代,各家能藏户口本的地方有限。趁着父母不在家,我三找两找,还是让我得手了。就这么着,我背着父母报了名。从报名到体检,就一个礼拜的时间,等父母知道时,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p>
好师傅前面作榜样
姚老他们这批徒工,比较特殊。来得比较早,战区是在1964年11月,在新招的徒工上岗前,有6个月的教导队过渡,而他们这批来自4月的徒工,少了这个环节,直接就拜师上岗了。
姚老说:“报名、体检、招工、拜师,一个礼拜‘速战速决’,我懵懵懂懂就上了岗,好在我被分给了一位劳模师傅——张清玉。
“师傅是战区的标兵,给我当师傅那会儿,他已经是采油指挥部九矿标杆井5排34井的井长。1964年11月12日,第二采油指挥部成立,我和师傅也成了第一批职工。
“师傅是个老实、忠厚、认真、负责,严格执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人。平时,他说话不多,但较起真儿来,我还挺怕他。跟师傅学习不久,我就开始单独顶岗。三班倒,最难熬的是头一天下午4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这一班。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这段时间原则上连打盹儿都不行。可通常人的生物钟是不支持睁眼到天明的。咋办?硬挺。一方面是靠意志,另一方面是各级领导不定时、不打招呼的夜查。一旦查到睡岗,不仅自己要在第二天的队会上挨批评,就连师傅也要被连累。
“师傅对我单独顶岗多少有点儿不放心,不是因为技术不过硬,而是当时的新井投产多,他知道我下了班,常常因修井场、挖管沟等一个个会战,睡眠不足,怕我打瞌睡,错过了这口井的数据采集,怕我没有及时观察干线炉的燃烧情况。他几乎每天晚上十一二点,都到井上看一看。留下来和我聊聊天,聊他当采油工的经历,教我一些实用的技术要领,直说到亮天了才走。
“1966年,我遇到了两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儿。一件是5月3日,我亲眼见到了陪同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来大庆参观的周总理。当我近距离看到周总理身穿褪了色的上衣,脚穿一双旧皮鞋时,被他艰苦朴素的作风,深深打动。另一件是在这一年的国庆节前,因为1202、1205两个钻井队双双登上10万米高峰,按照周总理的指示,由铁人王进喜组织21人的大庆劳模汇报团前往北京,向党中央、毛主席报捷。当时已经成为小队指导员的师傅名列其中,这种无上荣光让我羡慕不已?!?/p>
没人教自学开汽车
会战末期,在那个车少、司机不多的年代,司机这种特殊的职业相当吃香。那时有句顺口溜: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售货员。司机在民间的地位,仅次于拿着听诊器的大夫。
姚老说:“那时候,一个小队只有一辆从运输南站派来的值班车,没有固定的司机。我把想当司机的想法一说,领导就同意了。
“车,有。但教开车的师傅,没有。一切都得自己‘开中学,学中开’。每天早上3点,把车开出去,草原是广阔的,不用担心撞人。我就这么开了半个月,自己感觉开得不错了,就去考驾照。没想到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找不出其中的门道,第一次路考,就因加减挡过渡不好、跑偏方向等问题,败下阵来。直到‘回炉’按照要求重新练习,才在第二次路考中顺利通过。
“从那以后,我在运输大队开了10年的大车,后来又开小车管安全,始终没有离开与车打交道的工作?!?/p>
红色传承
幸运的父亲
讲述人:姚宏(姚老的女儿)
父亲是幸运的,一来到大庆,就在劳模师傅身边工作,接受着“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传统教育,让他在采油工的岗位上学有榜样,干有方向,成为了年轻人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父亲是幸运的,他勇于超越自我,在那个司机紧缺的年代,他中途改行当了一名司机,几十年如一日,在运输车队开大车,一开就是10年。
他说,铁人王进喜说过:“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彼6晕颐撬担还茉谑裁锤谖?,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扎扎实实、认真肯干,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好。这句话,让我铭记于心。
记者: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