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品茶官网下载,一品楼 论坛官网,风楼阁全国信息共享平台,一品楼品凤楼论坛QM

  中国文明网大庆站 >> 铁人精神城市精神
大庆创业传家宝:干打垒精神 三代人的“家档”光阴
发布时间:2025-06-03      来源:大庆网    

65年前,伴随着石油大会战的号角,大庆人用“干打垒”精神在荒原上筑起了一座工业之城。

65年后的今天,从“安居”到“宜居”,大庆的住房变迁不仅是一部城市发展史,更是一代代大庆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写照。

“弘扬大庆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今天我们透过一砖一瓦,透过三代人的住房记忆,品读大庆的沧桑巨变。

大庆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干打垒群遗址——位于龙凤区红旗村。这些老房子见证了大庆最早的“安居工程”,面积约20万平方米。60多年前,工人们用最原始的方式,把黄土和干草填入木板夹层,再一锤一锤地垒起这些墙体,屋顶铺上茅草或油毡,就能遮风挡雨,这些深浅不一的土层是当年建设者们用汗水写下的创业日记。

1960年,大庆油田开始开发,来自祖国各地的数万名石油工人和支援队伍奔赴东北荒原。由于物资匮乏,会战队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采用传统“干打垒”技术建造简易住房,解决了石油工人的居住问题。 

王耀宏是采油二厂退休的第一代大庆石油人,上世纪60年代初,他和会战职工们一同克服食宿艰苦的客观条件。这本日记,记录着王耀宏历历在目的会战往事,其中一页文字内容,描述的就是60年代的干打垒。

老会战 王耀宏

那个时候不求暖和,只要有栖身的地方就行,住牛圈、马圈、羊圈、猪圈,住干打垒就相当不错了,窗户没有玻璃是用油毡纸钉的, 睡觉醒的时候一吐气是一股哈气,形式上是干打垒,实际上就是为了油田开发,那时候怀着一颗强烈的心,就是为国家多提供石油。

截至1967年,油田共建“干打垒”房屋50多万平方米,1968年,油田住宅建设转到以砖木结构和砖柱土坯房为主,至1978年底,共建成各种平房住宅542.6万平方米。

70、80后人群是大庆住房逐步从干打垒升级为砖瓦房和楼房的见证者。

照片中70后的王涛,现在是我市一名职工,他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10年童年时光,1988年,全家人从干打垒搬进了楼房新家,但从这里生根的“干打垒精神”,伴随他走过了半生。现在,他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复刻了记忆中的老屋,也复刻了一个时代的坚韧。

“干打垒”微缩沙盘制作者 王涛

“干打垒”微缩沙盘和我小时候的家是一模一样的。按照1:35比例做下来的模型,把时间和光阴定格下来。干打垒现在虽然没有了,但是那种艰苦奋斗的“干打垒精神”,我觉得依然流淌在我们每一个大庆人的精神血脉里。

位于红岗区境内的创业庄1号楼,是大庆“楼房梦”的起点,这是大庆第一栋工人住宅楼,承载着油一代、油二代浓浓的家的记忆。

1979年,大庆40万平方米住宅楼拔地而起,7000多户油田老会战告别了20年的“干打垒”;至1985年,大庆共有住宅700余万平方米,楼房占比51%;1998年,砖木结构平房全部被取代,2万多户油田职工集中搬迁至近百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

从激情创业时的“干打垒”到今天的万家灯火,新时代,大庆人的居住条件实现质的飞跃,绿色社区、智慧家居是九零后、零零后群体关注的新焦点。

售楼处员工 赵乐乐

每卖出一套房,其实也能感觉到一个小家庭为之奋斗的幸福感,从干打垒到高楼大厦,不变的一直是大庆人的持续奋斗精神。

据统计,大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60年的不足5平方米增长到如今的49.2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100%。2025年,智慧社区覆盖率计划达到50%。

干打垒精神是大庆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之一,65年“安居”到“宜居”,住房变迁的背后,是大庆从荒原油城到文明宜居城市的跨越,也是一代代建设者用双手书写的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李 红艳
  聚焦大庆 更多>>
·萨区住建局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大庆“小公厕”藏着“大民生”
·三区携手结对子 共传“城市根脉”
·全国首创!我市成立12345热线公积金分中心
·我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萨尔图区老旧小区改造惠民生
·我市4家环保单位将向公众开放!市民可这样预约
  主题活动 更多>>
0.jpg
8085803_d76a8001-75f8-47cb-a225-aa1ab10628facopy.jpg
8078410_cf5091f7-ca36-4534-b9b8-c1dabd287559.jpg
8074918_9b66e267-63fb-4988-90d3-4cb05547e48a.jpg
8060161_7342a81c-ab9d-4d0d-b8c3-2ffbca4e6d49.jpg
8056755_a7e67551-d95a-42de-b65a-58c6f2ee855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