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大同区大同镇一村充分发挥革命老区村、城乡结合村独特区位优势,创新运用“1657”工作法(1个目标、6大领域、5个项目、7个“一”服务),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文明动能,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93万元,村民人均收益达2.08万元,2025年获评“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一、党建引领铸魂,把牢乡风文明建设方向导向。坚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压实党建责任,筑牢坚强堡垒,为乡风文明建设定向领航。一是服务阵地升级。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全域提升为目标,新建12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集成8类服务窗口、16个功能室,承接64项便民服务,年均办理业务6100余件,实现“走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的便捷服务。二是治理机制革新。推行党员“亮身份+践承诺”机制,通过“文明家庭”评选、“党群积分超市”等载体,累计兑换文明积分4000余分,推动形成“以德换得”新风尚。三是智慧平台赋能??⒋寮吨腔燮教?,动态管理村民需求清单,精准匹配文明创建资源,党员服务响应率达100%。
二、环境整治焕新,增强乡风文明建设动力动能。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环境整治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之路。一是开展集中攻坚。聚焦道路、早市等重点区域,开展“三堆”“三乱”专项整治,累计清理问题点位垃圾300余吨,拆除违建43处,乡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升级硬件设施。投入专项资金完成村屯道路硬化,同步推进绿化美化工程,种植乔木2000余株。实施“垃圾分类+物业化”管理模式,设置分类垃圾桶200余个,引导村民科学投放、爱护环境。三是强化文明浸润。加强移风易俗宣传引导,利用道德评议会、文明积分制、红白理事会协同驱动,推出《“剧”说大同镇》移风易俗系列短剧3期,发放文明公约口袋书2300余册,举办丰收节、邻里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邻里和谐互助、文明风尚普及。

用积分兑礼品“以德换得”
三、产业振兴赋能,筑牢乡风文明建设基层基础。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产业培育—素质提升—文明养成”良性循环,让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相辅相成、同频共振。一是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将零散耕地整合流转,引进农业大户发展密植玉米、航天果蔬等特色产业,实现资源增值,让产业效益反哺乡风文明。二是升级智能温室园区。运用26项专利技术,实现单栋年效益超20万元,打造集试验示范、科普认知、生产经营、旅游采摘于一体的园区经济,充分展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新风新貌。三是推动农民转型。累计举办乡风文明讲座、农技培训30余次,逐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积极打造高水平、高素质“技术农民”队伍,推动村民生产技能与文明素养“双提升”。

农技培训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