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
大庆市大同区红旗林场
层林绿染 松涛阵阵
近日
曾在这里挥洒青春
造林绿化与风沙斗争的
28名第二代务林人
时隔多年后重返“故土”
感受这里沙漠变绿洲的生态巨变
今年74岁的姚亚平,是大同区红旗林场第二代务林人。走进红旗林场尖子山天然氧吧熟悉的土地时,一眼就看到了当年她亲手栽植的那片小树,如今已经变成了参天大树郁郁葱葱。1968年来到这里,作为大同区红旗林场第二代务林人的她,当时只有16岁,跟着师傅育苗、插苗,日复一日一干就是4年多。
姚亚平对记者感慨:“当年的小树今天来到这里一看,已经是绿树参天,看了以后心里格外的激动,因为这里的绿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也有我们当年劳作的一份收获,所以我们真的很高兴,也很自豪?!?br />
大同区红旗林场第二代务林人于祥,更是追逐着前一代人的精神,投身到生态造林绿化工作中,一干就是一辈子。虽然退休后远离了这片牵挂的土地,当今天再次来到这里时,他还清晰记得,年轻时造林那股奋力拼搏的劲头。于祥说:“早晨五六点钟到晚上七八点钟,一天要干十六七个小时。主要是考虑生态,我们一年造林1万亩没问题?!?br />
大同区红旗林场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为改变当时恶劣的生态环境,在五六十年代,第一代红旗林场育林人采取马拉犁、人挖坑、挑水,全力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抵御风沙。1969至2011年期间,二代育林人扛起了造林绿化重担,战天斗地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
大同区红旗林场第二代务林人范晶磊介绍,“他们那个时候造林,从一开始是栽树不见树,但他们与天抗争、与风沙拼搏。当时,每年栽完树之后,一场大风,有的树被沙子埋上了,有的树的树根刮出来了,那个时候栽树,非常不容易?!?br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2011年,三代务林人接过了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他们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建立责任网格管理体系,实现植与种、建与管、防与治、督与导于一体的防沙治沙工作新格局,有效铸牢我国北方绿色长城,守护好大庆这片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