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会战张凤瑜
口述人:张凤瑜,1945年9月生,黑龙江省鸡西人,中共党员。
人物简介:1964年5月,从鸡西招工来大庆参加石油会战。会战期间,在第一采油指挥部中一队当采油工,在这个标杆队当了13年的队长,是大庆油田会战标兵、省劳动模范、石油工业部劳动模范。
采访时间:2025年6月23日下午3时。
采访地点:创业七社区。
大名鼎鼎的队,赫赫有名的人。
会战初期,采油指挥部中一队曾凭借铁人精神、“三老四严”的作风和学习人民解放军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被来队参观的领导赞誉“是一些最讲科学、最讲认真的人”“在你们这里,老八路的传统作风扎了根”“真是一些不穿军装的战士”。20世纪70年代末,中一队还连续获得石油工业部授予的“攻坚啃硬、高产稳产采油队”“高产稳产模范采油队”“石油战线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是大庆油田一支响当当的标杆采油队。
作为在这个队扎根20年,一步步从采油工、资料员、技术员干到指导员、队长的张凤瑜,更是荣誉加身。大庆油田会战标兵、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石油工业部劳动模范……1977年,作为第一采油指挥部的代表,他和当年的党委书记张云中一道,光荣地参加了“工业学大庆”会议,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些不凡的荣誉,让他和中一队在战区威名远扬。
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成绩的获得并非一忽儿的事儿,这与中一队光荣传统的浸润与老师傅们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严细无处不在
严细认真,作为一个名词,不难理解。但是作为一种行动、一种作风,工作中的实例才是最有力的证明。
张老说:“讲个我亲身经历、记忆深刻的故事吧。那是1975年,我还在井组工作。一天,我与一位老工人一起清蜡。他扶着清蜡绞车,一边一圈一圈地松开钢丝,下着刮蜡片,一边用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检查钢丝,察看是否有脱皮、沙眼、伤痕的情况。
“正在工作中,老工人接到领导的电话,要离开一会儿。临走时,他特意嘱咐我一定要用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检查??晌蚁?,钢丝已经检查过很多遍了,总这么看来看去的,不仅耽误时间,还影响工作进度,就没听老工人的话,把放大镜搁在一边,用手摸着下钢丝。不到10分钟,就下了几百米,比原来快了几倍。
“老工人回来一看,就生了气,把我推到一边,亲自转动绞车,把几百米钢丝又起了上来,重新用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检查,一寸一寸地往下放。
“清完蜡,老工人严肃地批评我说:‘办事要认真,不能心存侥幸,万一钢丝有毛病,刮蜡片和铅锤掉到井下,清不了蜡,出不了油,可是要出大事故的?!?/font>
“老工人一丝不苟、严细认真、不打折扣、遵章办事的工作态度对我触动不小。我当了队领导后,经常用老工人的这种严细作风教育青年工人。做任何工作都不要想着偷奸?;⑼痘∏?,要怀有一颗为油田生产负责任的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中一队的职工把严细认真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有个职工在暴风天测气,测了第九个数据,狂风把房上的电线刮断了,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狂风中接好电线,直到测完最后一个数据才离开现场。就凭这种严细作风,当年的中一队班班报表准确、完整,全队21项动态资料,1226.1万个数据,无一差错?!?/font>
接班时不我待
中一队每一个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渗透在每一件小事之中,让人不得不对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
张老说:“1969年11月9日,大庆地区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风雪。当晚10点,我们队的老工人林朗瑶从家里出发,奔向两公里外的井场,去接零点的班。风越刮越狂,雪越下越猛,他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突然,老林陷入了两米多深的管线沟里。落了雪的沟边非常陡还滑,他好不容易爬上一段,不小心又滑了下来。他就这样一直不懈地滑下来又爬上去,爬上去又滑下来。最后他想出了个办法,把棉衣脱下来铺在沟边上,爬了近半个多小时,才爬出了深沟,但鞋子陷在了沟里。
“是回家穿鞋,还是赶去正点接班?老林想到采油工的责任,想到等待接班的队友,他没有犹豫,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向值班房走去。
“没走多远,老林的双脚冻麻木了,失去了知觉,摔倒在雪里。他咬紧牙关,匍匐着往前爬,硬是提前5分钟,爬到了值班房门口。正在值班的高师傅含着眼泪,把冻僵的老林抱进了值班房。老林不等暖过身来,就催着交班。高师傅拗不过他,临走时,悄悄地把自己的鞋脱下来放在值班房,用破布把脚裹上走回了队部。
“老林接班后,风雪更猛,他怕冻坏了设备,又把棉衣脱下来,包在采油树上,把帽子盖在压力表上……
“在我们中一路,像这样责任心强的工人师傅何止林朗瑶一个,排除一切干扰,坚持执行岗位责任制的王友全、热心帮助后进青年成长的指导员熊仁定等等,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铸就了我们这支队伍严细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群体性格?!?/font>
规章违反不得
有位伟人曾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币嘌桓鋈禾搴玫淖鞣纾脖匦氪尤粘5?、大量的、细小的事情上抓起。
张老说:“我们中一队很重视通过问题找差距,让大家在事故现场分析原因,从中受到教育。有一次,徒工小曹测完气后,没有按照规定拔下电源插头,正赶上雷雨天,测气箱被雷电烧毁了,损失了500多元。
“这次事故震动了全队。党支部带着大家到现场开事故分析会。有的老工人说:‘咱大庆的规章制度,条条都是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违反不得!’有的青年工人说:‘拔个插头花不了几秒钟的时间,省了几秒钟,浪费几百元,马虎、凑合、不在乎的思想作风,真是一个大祸害?!?/font>
“这次分析会使小曹和其他青年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三老四严’作风的教育。打这以后,小曹对自己要求可严了。党支部还抓住有人开会时去看电影、上班时打瞌睡、报假资料等问题,及时开展群众性大学习、大讨论。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干部、教育群众,要自觉遵守纪律、遵守制度,要老老实实,一是一,二是二,不说谎,不掺假,对革命工作,真正做到‘黑夜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font>
扁担抬走井架
过硬的队伍,过硬的思想,传承不息的会战精神,让中一队成了一支攻坚克难的虎狼之师。
张老说:“中一队所管的井,在中区西部,是大庆油田最早开发的区块之一。这一区块因不受其他区块的干扰,相对比较独立。常作为试验区,为各项科研工作提供最直接的参考。比如会战初期,刘文章试制成功的‘水力压差式封隔器’、王德民研制的偏心配水器、王启民当年开展的‘六分四清’等都是在中一队的配合下搞出来的。因而,我们队的工作任务也相当繁重。
“20世纪60年代末,大庆油田出现了‘两降一升’的生产危局。油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油井含水大幅度上升的情况经过铁人王进喜向周总理作汇报,周总理一面要求大庆恢复‘两论’起家基本功,一面委派燃化部副部长孙晓峰带领工作组来到大庆,帮助解决地下形势恶化的问题。
“孙副部长就蹲点在北一矿,通过专家和工人师傅的日夜研究,揭开了‘两降一升’的问题所在,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注水不合理,造成了压力产量的下降。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改变方式,科学合理进行注水就完了。可是当年,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现场缺少吊车、运输工具和有经验的作业工人,大家不等不靠,在孙副部长的带领下,发扬大庆人拉肩扛的精神,没有运输车辆,就扛着油管进现??;注水、油水作业、起油管都采用原始的人工作业。水井的施工作业,需要立井架。在没有吊车的情况下,工人们把井架拆成两截,用挑水的扁担硬是把井架运到了现场,再人工把井架立起,进行施工作业,他们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成功地将‘两降一升’改变为了‘两升一降’,而且到了当年年底原油产量翻了一倍,等于又找到了一个克拉玛依油田。
“后来,这一壮举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短片《一口井的故事》,在全国广为流传。大庆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于实践,发挥自身能动性,以科学技术为武器扭转颓势,为国家多产油、多出油的主人翁责任感,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称赞?!?/font>
红色传承
光荣的团队光荣的人

讲述人:张哲(张老的女儿)
父亲是幸运的,在一个光荣的团队,一干就是20年。受到周围无数正能量的感染,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让他从思想和行动上,永不偏离正确的航向。
光荣的团队光荣的人,父亲在中一队工作的几十年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因为成绩突出,获得了大庆油田稳产20年功勋奖章。如果说是这个优秀的团队培养出了父亲这样的人,那么无数优秀分子的艰苦努力,也铸就了中一队在大庆油田史册上的辉煌篇章。
记者: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