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的命脉,公共交通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城市文明的象征、社会进步的标志。公共交通的每一次焕新迭代、每一次变革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


南龙玉
大庆第一批“公交车”
整洁、舒适的车厢,准时报站、发出,公共汽车行驶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已经是人们习惯的日常。
然而,在64年前,跑在路上的公交车是“篷子车”“气包车”“高槽子”。你好奇吗?这样的公交车长啥样?
1961年,为了方便会战总部与各二级专业指挥部之间联系,6辆松花江客车开进了大庆,对每天奔波在家与工作地的采油工人来说,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也等于提高了工作效率。这6辆松花江客车再加上5辆解放牌卡车,组成了当时的运输队。
6辆客车虽然名字叫松花江,但车上的部件都是解放车的,车里有20多个座位,一般要挤四五十人。
当时队里有12名司机精心地照顾着这几辆“宝贝”,只要下班了,就马上给这些“宝贝”洗澡、检修。
1962年秋天,车队又增加了20辆解放牌卡车。为了安全,将车厢两侧加高,这样的车被人们称为“高槽子”。虽然坐这样的“高槽子”公交车夏热冬冷,但在那个车少人多的年代,每趟车都装得满满的。有一次,车里竟装了108个人。
后来,石油部领导说它们就是大庆的“公务车”,运输队改叫大庆公务车队。
到了1963年夏天,40辆解放牌卡车又加入了大庆公务车队的队伍。作为调度员的朱人才,给这些敞篷卡车设计了新装——加篷、改门,也就是“篷子车”。
第一辆“篷子车”开进2号院,领导们看了之后评价说:“相当于上世纪30年代公共汽车的水平?!庇纱?,公务车队升级为交通车队,线路开始增加到7条。
“篷子车”风光了一年左右,到了1964年,先后有40辆京一牌客车开进了大庆,承担起了运输和载客使命。
从1964年以后,广州越秀牌客车开始亮相大庆。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前后,交通车一族中多了一个“显眼包”,不烧汽油,只烧天然气,车顶上还放了一个大气囊,被戏称为“气包车”。

大庆第一条“公交路”
宽阔的柏油路上,公交车在穿梭,如音符在演奏乐曲,精彩的华章中演绎着这座城市的成长足印。
很多外地人来到大庆,感觉突然“不会”开车了,“路太宽,不敢走”是很多外地司机的感慨。许多“老公交人”一次次回望百货大楼门前的柏油路时,还是难掩激动,当年,这里可是大庆的第一条“柏油路”啊!
当年,大庆有了公交车,有了公交线路,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当时的公交司机把大庆的路面称为“橡皮路”,夏天,下雨路面就和泥;冬天,路上有雪就翻浆,每天的工作量相当于现在公交司机的几倍。
那时,大庆最好的路,路面是用各采油厂生产剩下的油渣子铺成的,那是大庆的唯一,被称为“渣油路”。这条路以现在的会战大街为中心,东到原东风宾馆、南到采油二部(现在的采油二厂)、西到现在的设计院、北到现在的采油三厂附近。
冬天还好些,到了夏天,油被晒化了,路面上的油淌得到处都是,车轮直打滑,人根本就走不了,粘鞋。实在没办法,一些有车的单位就拉些沙子撒在上面。


大庆第一批“公交线路”
站在街头的公交候车亭下,数着站牌上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站点,你可曾仔细想过,这些用文字符号表述的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地点,凝聚了多少公交人的心血?饱含了多少代公交人的关怀?
1961年,从运输队登上大庆交通舞台开始,大庆会战工委决定,让公交车正式定点、定线运行。于是,大庆第一批公交线路确定了。
据时任公交调度员的朱人才介绍,1路线和2路线就是大庆的第一批公交线路,始发站都在会战村,也就是现在的百货大楼前。
1路线的终点站在解放村,2路线的终点站在设计院附近。
那时的公交站点还不正规,公交车也不收车费,沿途有人招手,车就停。有人想下车,车也停。那时停车比较多的就是各采油厂附近和居民区集中的地方。
“为了科学规划公交车站点,我每天都到车站、居民区、公交车上调查乘客人数。只有真正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才能既不让车白跑又不落下较集中地点的乘客。”回忆起当年的工作,时任运输指挥一区队调度员的朱人才说。
虽然没有明确的站点,没有正规的站牌,但那些日久成“站”的地点,为以后科学规划站点奠定了基础,为现在市民的出行提供了先决条件。

大庆第一批“乘务员”
随着“车要转弯,请把好扶手”的智能语音播报替代了“前面到站是电大站,有下车的乘客请往门口走”的乘务员人工播报,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了几十年前。
提起第一批公交车乘务员,梁喜芝的名字被记录进了大庆公交的历史。
据曾在大庆石油管理局公共汽车公司稳定协调服务中心工作的王云寿回忆,当年,乘务员是坐在司机驾驶室内的,在司机旁边,有要上车和下车的人,乘务员就提醒一下,下车的小心脚下,别摔倒;上车的扶好了,车要开了。乘务员在上岗之前也没有培训流程,只要能按时上下班,不缺班,开车时将车门关好,不和乘客吵架就行了。
因为那时乘车不用买票,所以,乘务员的工作只是提醒乘客注意人身安全。偶尔公交车出现故障,司机修车时,乘务员会帮忙拿工具、跑跑腿。
到了1969年前后,外地其他城市乘车都要买票,大庆的公交车也有乘务员在卖票,但实行了一段时间后,由于许多原因,又回到了免费乘车的状态。

大庆第一批“公交司机”
在艰苦的岁月里,在外人眼中平凡的岗位上,一批批公交司机默默地用双手推动着大庆公交事业的发展,助力大庆一步步地向前、向前……
龙南玉是大庆第一批公交车司机之一。
1959年,南龙玉从延边的一支部队来到大庆后,就一直在公交一线开车、带徒弟,直到退休。
回忆起当年,南龙玉印象深刻的就是“路不好”,即便驾驶难度再大,也从未出过事故,而且,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全行车百万里标兵”。
因为南龙玉的驾驶技术过硬,许多新人都愿意拜他为师。司机在当时虽是技术活,但他仍认为不如一线采油工人。所以,每一次出车,他都憋着一股劲儿:“要把车开好!”
因为车少,路不好,车经常出故障,公交车司机时常是夏天一身泥、冬天一身雪,在车上车下来回爬,好不容易休息了,还得学修理技术,要不,哪天车在路上突然出了毛病,遭罪不说,还得影响生产。
“那时都一样的苦,哪个活累大家都抢着去,谁也不愿意落后。就连2号院里的领导,刚来大庆时住的都是牛棚?!蹦狭袼怠?/font>
南龙玉从部队来到大庆后,就直接到了运输指挥部下设的一个运输小队,先是开松花江牌客车,后来又开上了“篷子车”,再就是广州的越秀牌客车。在退休之前,公交公司买来的几批公交车,他都开过。
“油井打到哪里,公交车就开到哪里?!钡蹦甑囊痪淇诤?,成为大庆公交战线上的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为了大庆油田能多出油,公交人在默默地践行着当年的承诺。

从这里,读懂来路和远方
范晓红
时光奔涌,城市生长。
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街景、声响与器物,往往在不经意间悄然隐入历史的帷幕。媒体,或许正是这样一双执着的手,在流变的岁月里,尽力捕捉、定格那些渐行渐远的身影,为一座城市留下生动鲜活的集体记忆。
大庆,这座从亘古荒原上崛起的工业新城,其发展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壮阔的史诗。而构成这史诗的无数细节,那些“第一”的尝试、开创与印记,尤为珍贵。它们如同城市年轮最初的刻痕,记录着破土而出的勇气,承载着创业维艰的汗水,也映射着时代变迁的轨迹。
你可曾好奇,当这座油城初具雏形,人们如何往来穿梭?第一批公交车,它们是怎样的模样?是简陋的卡车改装,还是披着风霜的坚定身影?第一条公交线路,它又蜿蜒向何方?连接了哪些至关重要的站点,承载了建设者们怎样的期盼?第一批线路的划定,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是油田会战的需求,是居民生活的必需,还是城市骨架最初的勾勒?
这些“林林总总的大庆第一”,是城市血脉初通的印记,是生活图景变迁的起点。它们或许平凡,却无比真实;或许微小,却意义非凡。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庆城市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序章。
《大庆第一》栏目,由此启程。我们将循着时光的线索,打捞那些被尘埃半掩的“第一”,为您一一呈现。让我们一同回望那些起点,触摸城市最初的脉动,在历史的回响中,更深切地理解脚下这片热土的来路,感受那永不褪色的开拓精神如何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因为,铭记“第一”,方能更好地读懂一座城市的来路,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与远方。
记者:谷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