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固本,安民之基。近年来,大同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紧围绕全市“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找准产业定位和发展路径,做优做强设施农业,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绿色、高效发展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八井子乡西干线采摘园区,棚室户刘宏伟正在给桃树剪枝。近年来,他采用密植吊枝种植法,不仅便于管理,增加产量,还能增加果实受光度,提高品质,每栋桃棚销售额达5万多元。
种得好还得卖得火。在天利果蔬交易市场,新下来的茄子、辣椒等秋菜正在分拣、装箱销往全国各地。大同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立足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以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建设同萨果蔬、天利果蔬等批发市场3处,旺季日吞吐量最高达2000吨以上,年交易果蔬18万吨,交易额超8亿元,极大地方便了广大菜农,解决了多年来没有统一市场、菜农收益无法保证的问题,有效带动全区设施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如何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大同区引进土壤改良、保温补光、生物防治等新技术投入生产,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同镇航天示范园新建的智能温室采用双膜双被保温以动态补给的形式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完成反季种植。智能温室里的果蔬24小时全天候被“智能呵护”,工作人员可通过平台端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精准控制,实现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因素的自动调节。
一个个富了百姓的特色产业、一排排带动百姓就业的现代养殖化基地、一家家忙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涌现……近年来,大同区集聚资源要素,推进产业融合,不断加快设施果蔬产业发展,以“三镇两乡”为核心,重点建设4条精品产业带、30个规模园区,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重点发展薄皮香瓜、硬果番茄、寒地提子等特色品业,全面实施品种、技术、管理、销售“四统一”生产模式。目前,大同区通过加强与东北农大、八一农垦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设施农业研究院,创建“产学研”联合体,打造科普展示、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32项,引入基质栽培、立体套种和果菜间作等新模式16个,以果蔬为主的设施农业已成为全区支柱产业。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瑶